
中新網黑龍江新聞9月24日電(王瑩)“春播一顆種,秋收萬擔糧”,金秋九月,興安黑土地上泛起金黃,如畫美景中,大興安嶺地區秋季農業豐收的大幕徐徐拉開。近年來,大興安嶺地區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大食物觀理念,堅持發展生態農業,深入實施鄉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改革,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書寫了“三農”工作新篇章。
保護優先 堅持發展生態農業
要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應當發展生態產業,生態農業在21世紀正在逐漸成為主流。
大興安嶺地區依托全境無污染的優良生態優勢,以保護為前提,深耕黑土地,發展生態農業全力保障糧食安全。
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已全面建立“4+2”六級田長制體系,設置各級田長20607人,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45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1.49萬畝(大豆247.51萬畝),耕地深松面積達到226.57萬畝,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達到100%,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90%。全區秸稈還田率達到96.82%,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9.82%,全省各地市排名第一。
龍頭帶動 提升實力開拓市場
實現精準發展定位,才能有的放矢。農業產業興旺,是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
大興安嶺地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和村組良好基礎條件,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推動龍頭企業牽頭成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產業鏈條。
2022年培育國家重點林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6家。省、地級龍頭企業分別增加到了13家、30家。省、地示范農民合作社發展到39家,省、地示范家庭農場發展到40家。新創建省級農業產業園1個、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發展到363個,帶動1008人就業增收。
今年上半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產值達到20.5億元,增速4.3%,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六。2023年出臺了能繁母豬、肉牛改良、引種、生豬規;B殖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貸款貼息等六項畜牧業發展扶持政策,截至目前,生豬出欄3.43萬頭、肉牛出欄0.33萬頭,漁業產量1433噸、實現產值4197.5萬元。全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
統籌推進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干凈整潔的巷道、錯落有致的房屋、舒適雅致的農家院落……走進大興安嶺地區的村村落落,一幅幅美麗宜居、和諧共生的鄉村新畫卷映入眼簾。
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的一項戰略性任務。大興安嶺地區制定下發了《2023年全區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實施方案》,在全區開展1個示范縣、10個示范村、100戶示范庭院創建工作,積極申報省級美麗宜居村莊創建示范村6個。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排查新增戶廁問題111個,完成整改77個,整改完成率69.4%。
聚力攻堅,大興安嶺地區堅持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來抓,同時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讓農民充分享受改革成果,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今年完成2022年度農業社會化服務呼瑪縣試點項目核查驗收托管面積16.46萬畝,發放補貼資金594.33萬元。今年全區農業生產托管面積達到19.21萬畝,服務組織發展到35家。全區2665名脫貧人口“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政策全部落實到位。(完)